ENGLISH ISLAND英語島 Description
每一年你都在年度計畫上寫著:我要學好英文!
學英文的最高境界,是沒有感覺到在學英文,但英文自然就變好。英語島有「世界旅行家」、有「英語島教學實驗室」、有「教授不點名」、「Debug」……
英語島從來不只是一本雜誌,我們的使命是,讓台灣成為一座英語島。
2017請在你的年度計畫上寫下:我要成為英語島島民!7月號/ 2021第92期
很少有像現在這麼一段的時間,因為必須一直待在家裡,不能用地理空間的區隔,來判定當下該做什麼,深刻體會到自己常在兩種對立的狀態間擺盪:效率與焦慮,勤奮和懶惰,深度與淺薄,秩序與混亂……,相信你可以輕鬆想到更適合形容自己的兩個對立面,總而言之,活得很分裂。
經濟學家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有段話很符合現在很多人的狀態:「人有時候表現得好像擁有兩個自我:一個希望自己有健康的肺、長命百歲,另一個卻染上煙癮,喜歡吞雲吐霧。一個希望閱讀亞當·斯密的著作來一點一滴提升自我,另一個則希望坐在電視前百無聊賴的看舊電影。這兩個自我一直不停地在爭奪對我們的控制大權。」
其實就算不用關在家裡的日子裡,我們也常在兩種自我間不斷來回探索和掙扎。
謝林鼓勵人們將自己想像成「兩個自我」:意志不堅的短期自我,以及擁有遠見的長期自我,來解決矛盾。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在他的暢銷書《深度工作力》裡,區分「兩種模式」的工作法,則有可能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之一。這項他稱作雙模式(The 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法,要人很明確的把時間分為兩塊:深度工作的時間,還有其它要做什麼都可以的時間。工作時間除了必須專心致志投入在工作中,其中有個秘訣就是讓自己完全隱形,不與外界接觸、拒絕讓人分心的事物,從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在被迫展開的這段新生活裡,就像調時差一樣,大家都還在習慣新的時間感知,當然希望不用再繼續習慣太久。不過,即便在未來日常生活恢復時,兩種自我認兩種模式的方法,也可以在這段時間的深掘之後,繼續用下去。
6月號/ 2021第91期
寫下這段話時,台灣正在面臨疫情爆發以來最嚴峻的時刻。
相比以往,台北城空蕩得多,城市的節奏也慢了下來,偶一瞬間,安靜的讓人有種錯覺,一切好像都停止了,工作、娛樂、日常,甚至連病毒的傳播,和隨之到來喧囂的,也消失了。
當然,稍後當它們以更快更猛烈的方式撲面而來,錯覺也煙消雲散。
疫情瞬息萬變,無論更好更壞,喧囂與沉默,到了出刊之時,一定也是不一樣的光景了。即使知道未來一定會戰勝病毒,一切終將過去,在這個當下,台灣仍經歷著幾十年來最大的挑戰及不安。
近日最後一次在空蕩的捷運上,焦急的翻看手機,偶然滑到詩人北島的一段話:「自然本身說到底就是沉默的,喧囂和噪音最後還得歸於沉默;喧囂打擾了事物的本質,而沉默使人回歸進自己。」一下子心突然安靜了。這段在牆外喧囂和牆內的沉默間來回切換的日子,也是最適合閉關提升自己的時候,等到一切最終平靜下來,所有錯過的,也將重新相遇,再次歸來。
5月號/ 2021第90期
美國名廚和美食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曾在《半生不熟》這本書裡,用一整章的篇幅描述紐約米其林三星海鮮餐廳 Le Bernardin的廚師,如何神乎其技地每天獨自處理掉七百磅的魚,且只憑肉眼與精湛刀法切出幾乎一模一樣的魚片。美食雜誌編輯比爾·布福德在「後廚機密」中,自願去餐廳廚房做學徒,學怎麼用聞的知道鱸魚表皮已經酥脆,又如何靠著巧勁甩鍋,才能只讓鍋子外面一圈食物翻動。當我們暢想未來的餐飲型態時,這些讓料理和美食愛好者血脈賁張的後廚故事還會繼續發生嗎?
在這次嚴重受疫情影響一些國家中,有一個餐飲業的新興現象(或救急措施)乍看正反其道而行,那就是被稱為「鬼廚房(Ghost Kitchen)」的餐廳出現。這些餐廳只靠精簡的人力做著外送生意,菜色也簡化成客人最常點的幾道菜。餐飲業預測,疫情結束後,將人力集中在流程化工作上的高效做法,可能會因更有效率而持續下去。這場疫情推波助瀾的餐飲變革,已加速朝未來推進。
「鬼廚房」或許只是疫情引起人對未來飲食思考的震盪之一,而這些改變並不全是負面的。比方說人們開始更重視營養,選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世界上也更多人因此被迫學會或喜歡上親自下廚,透過料理過程,對食材產生更多的感受和認知。這能不能成為策動這場飲食變革的動力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所謂的料理和美食精神將不只是好手藝與好品味,更包括如何更負責任的選擇食材,吃什麼?怎麼吃?這是個比想像中更嚴肅的議題,有待人類共同料理。
4月號/ 2021第89期
打開寄件匣,看看今天你寄出的Email,哪幾封覺得寫得還不錯?哪些自己都發自內心覺得寫得真好。
結果可能不會太令人滿意。寫Email對很多人來說一向都是件麻煩事,有點像寫情書,開頭總是最難,要字句斟酌,又要期待寫出的信能確實發揮效果,情緒激動時寫出來的信,絕對會後悔著想回收。不過和情書不同的是,擁有文采對寫Email而言未必加分,反而可能讓人讀起來覺得囉唆。
寫Email難,怎麼寫出一封 「連你自己都想讀」的Email更難,很多時候我們就在希望快快把它了結中,不多做思考,草草寫完那薛西弗斯式一封又一封的Email。也難怪這一期英語島編輯部要費心找出Email擾人源頭,抽絲剝繭將問題分級、分類,擬出一份對症下藥,簡單就能寫好Email的原則。
相比之下,處理收件匣可以痛快得令人興奮,前提是如果你能試著用效率管理大師David Allen「只處理一遍」(Only Handle It Once, OHIO)的4D經典法則:
Do:做,做出決定與回應。
Delegate:分出去,如果有人能做,就轉寄出去
Defer:延遲,留著以後再行動或日後參考。記得仍要回信告訴對方:我會再告訴你結果。
Delete:如果前面幾項原則都不適用,請果斷刪除。
這封信再多留一天,你能回得更好嗎?假如不會,麻煩立刻處理掉。
現在你大概發現了,一封Email處理得好,一整天的工作效率自然會高。
3月號/ 2021第88期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的散文集《一個人生活》,是一本極其個人的生活感悟,收錄的都是他獨自生活的軌跡:一個人的食衣住行、一個人書寫、一個人漫無目的、一個人遇見自己。從一個人從容悠閒地與自己呢喃對話,到優雅睿智地應對生死哲學。
其中有一篇文章叫「為一個人生活辯護」。題為辯護,其實裡頭根本毫無辯解的意思,他信手捻來幾個年齡層不同、獨自生活也過得很好的例子,然後作出諸如此類直白地與外界「斷交」的宣言:「⋯⋯處在這個時代,就算有血緣關係或是兩人立下結婚的誓言,我們還是有必要把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視為他者。」
「一旦體驗到一個人生活的逍遙自在,或許就會變得把和他人共同生活視為洪水猛獸。」
實際上,寫作「為一個人生活辯護時」,谷川已將近七十歲。結束了第三段婚姻後,他開始獨居,期間經歷父親去世、孫子出生。因此這種斷言不是來自一個年輕身體加上阿宅式孤傲產生的標新立異,而是一個接近古稀之年的老詩人,經歷大部分人生後對自己更加認識的快意抉擇。
以獨居老人自詡的他,其實隔壁就住著兒子一家人。谷川意識上認定自己獨自一人的生活,並不是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而是更自由地與周遭、親友和世界打交道。假如你也對一人世界著迷,不妨讀讀這本書,領會這位獨行先驅生活中的逍遙寫意。
2月號/ 2021第87期
好友Jimmy和我坐在房間裡,等待他喚回記憶。在川普支持者衝入美國國會的同一天,Jimmy在和我相約喝咖啡的路上究竟怎麼摔倒到失憶,可能永遠都是個謎。每隔幾分鐘,他會重複問幾個問題,他在哪裡跌倒的?今天是幾月幾號?他已經到新公司報到了嗎?然後低頭看看Apple Watch,試著解開想不起來的密碼。除此之外,最近正在認真減肥的他也愉快地忘了自己的體重,還有忘記前一晚我們聽到的冷笑話(黑白的馬是什麼馬?二維碼),為了測試他的記憶恢復狀況,我用這個笑話讓他重新笑了四次。Jimmy像是陷入一段循環的時間裡,找不到記憶的出口,又好像錯過了某個關鍵時間節點,事情的先後順序因此被撥亂。這是頭部受到衝擊後的症狀,腦神經細胞間相互傳遞訊息的電流受到干擾,造成輕微失憶,感覺可能就像做了一場夢。
看著他迷茫的臉,我不禁想到Jimmy是不是也算進入了尼采描述的「永恆的現在」之中?遺忘讓他專注在當下,擺脫生而為人、不停在計畫和記憶中徘徊的痛苦。這樣說來,現在的他是幸福的,我安慰他乾脆先停止回想,放輕鬆停留在現在。不過,等一下,「過去已不在眼前,未來尚未到來」奧古斯丁在《懺悔錄》裡已經宣告,而現在如果不變成過去,也將不再是時間。這麼一來,到底該鼓勵Jimmy停留在哪個時間點,又或著妄想可以停留的概念根本不存在?我也陷入混亂,面對喃喃自語的失憶好友,和對時間突如其來的感知,這絕對是一個超現實的下午。我們的對話進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時間循環,過去即將要發生的、現在還有待完成的⋯我突然察覺,假如我們是用英文對話,也許時態就能替代我話中用來說明原委的許多時間節點!
時態的運用的確是語言表達中需要將感知時間內化的過程。中文裡沒有時態,因此碰到自己母語裡不存在的用法,往往是學習語言中最困難但也最令人興奮的部分。能夠理解時態,去享受運用時態帶來的精確定義和隱喻暗示,大概是學英文過程中最詩意的事之一了。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時態也會是面對一位時間錯亂的朋友時,最便利的解釋工具。
8月號/ 2019第69期
ENGLISH ISLAND英語島 - 8月號/ 2019第69期
7月號/ 2019第68期
ENGLISH ISLAND英語島 - 7月號/ 2019第68期
學英文的最高境界,是沒有感覺到在學英文,但英文自然就變好。英語島有「世界旅行家」、有「英語島教學實驗室」、有「教授不點名」、「Debug」……
英語島從來不只是一本雜誌,我們的使命是,讓台灣成為一座英語島。
2017請在你的年度計畫上寫下:我要成為英語島島民!7月號/ 2021第92期
很少有像現在這麼一段的時間,因為必須一直待在家裡,不能用地理空間的區隔,來判定當下該做什麼,深刻體會到自己常在兩種對立的狀態間擺盪:效率與焦慮,勤奮和懶惰,深度與淺薄,秩序與混亂……,相信你可以輕鬆想到更適合形容自己的兩個對立面,總而言之,活得很分裂。
經濟學家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有段話很符合現在很多人的狀態:「人有時候表現得好像擁有兩個自我:一個希望自己有健康的肺、長命百歲,另一個卻染上煙癮,喜歡吞雲吐霧。一個希望閱讀亞當·斯密的著作來一點一滴提升自我,另一個則希望坐在電視前百無聊賴的看舊電影。這兩個自我一直不停地在爭奪對我們的控制大權。」
其實就算不用關在家裡的日子裡,我們也常在兩種自我間不斷來回探索和掙扎。
謝林鼓勵人們將自己想像成「兩個自我」:意志不堅的短期自我,以及擁有遠見的長期自我,來解決矛盾。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在他的暢銷書《深度工作力》裡,區分「兩種模式」的工作法,則有可能是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之一。這項他稱作雙模式(The 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法,要人很明確的把時間分為兩塊:深度工作的時間,還有其它要做什麼都可以的時間。工作時間除了必須專心致志投入在工作中,其中有個秘訣就是讓自己完全隱形,不與外界接觸、拒絕讓人分心的事物,從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在被迫展開的這段新生活裡,就像調時差一樣,大家都還在習慣新的時間感知,當然希望不用再繼續習慣太久。不過,即便在未來日常生活恢復時,兩種自我認兩種模式的方法,也可以在這段時間的深掘之後,繼續用下去。
6月號/ 2021第91期
寫下這段話時,台灣正在面臨疫情爆發以來最嚴峻的時刻。
相比以往,台北城空蕩得多,城市的節奏也慢了下來,偶一瞬間,安靜的讓人有種錯覺,一切好像都停止了,工作、娛樂、日常,甚至連病毒的傳播,和隨之到來喧囂的,也消失了。
當然,稍後當它們以更快更猛烈的方式撲面而來,錯覺也煙消雲散。
疫情瞬息萬變,無論更好更壞,喧囂與沉默,到了出刊之時,一定也是不一樣的光景了。即使知道未來一定會戰勝病毒,一切終將過去,在這個當下,台灣仍經歷著幾十年來最大的挑戰及不安。
近日最後一次在空蕩的捷運上,焦急的翻看手機,偶然滑到詩人北島的一段話:「自然本身說到底就是沉默的,喧囂和噪音最後還得歸於沉默;喧囂打擾了事物的本質,而沉默使人回歸進自己。」一下子心突然安靜了。這段在牆外喧囂和牆內的沉默間來回切換的日子,也是最適合閉關提升自己的時候,等到一切最終平靜下來,所有錯過的,也將重新相遇,再次歸來。
5月號/ 2021第90期
美國名廚和美食節目主持人安東尼·波登,曾在《半生不熟》這本書裡,用一整章的篇幅描述紐約米其林三星海鮮餐廳 Le Bernardin的廚師,如何神乎其技地每天獨自處理掉七百磅的魚,且只憑肉眼與精湛刀法切出幾乎一模一樣的魚片。美食雜誌編輯比爾·布福德在「後廚機密」中,自願去餐廳廚房做學徒,學怎麼用聞的知道鱸魚表皮已經酥脆,又如何靠著巧勁甩鍋,才能只讓鍋子外面一圈食物翻動。當我們暢想未來的餐飲型態時,這些讓料理和美食愛好者血脈賁張的後廚故事還會繼續發生嗎?
在這次嚴重受疫情影響一些國家中,有一個餐飲業的新興現象(或救急措施)乍看正反其道而行,那就是被稱為「鬼廚房(Ghost Kitchen)」的餐廳出現。這些餐廳只靠精簡的人力做著外送生意,菜色也簡化成客人最常點的幾道菜。餐飲業預測,疫情結束後,將人力集中在流程化工作上的高效做法,可能會因更有效率而持續下去。這場疫情推波助瀾的餐飲變革,已加速朝未來推進。
「鬼廚房」或許只是疫情引起人對未來飲食思考的震盪之一,而這些改變並不全是負面的。比方說人們開始更重視營養,選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世界上也更多人因此被迫學會或喜歡上親自下廚,透過料理過程,對食材產生更多的感受和認知。這能不能成為策動這場飲食變革的動力之一?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所謂的料理和美食精神將不只是好手藝與好品味,更包括如何更負責任的選擇食材,吃什麼?怎麼吃?這是個比想像中更嚴肅的議題,有待人類共同料理。
4月號/ 2021第89期
打開寄件匣,看看今天你寄出的Email,哪幾封覺得寫得還不錯?哪些自己都發自內心覺得寫得真好。
結果可能不會太令人滿意。寫Email對很多人來說一向都是件麻煩事,有點像寫情書,開頭總是最難,要字句斟酌,又要期待寫出的信能確實發揮效果,情緒激動時寫出來的信,絕對會後悔著想回收。不過和情書不同的是,擁有文采對寫Email而言未必加分,反而可能讓人讀起來覺得囉唆。
寫Email難,怎麼寫出一封 「連你自己都想讀」的Email更難,很多時候我們就在希望快快把它了結中,不多做思考,草草寫完那薛西弗斯式一封又一封的Email。也難怪這一期英語島編輯部要費心找出Email擾人源頭,抽絲剝繭將問題分級、分類,擬出一份對症下藥,簡單就能寫好Email的原則。
相比之下,處理收件匣可以痛快得令人興奮,前提是如果你能試著用效率管理大師David Allen「只處理一遍」(Only Handle It Once, OHIO)的4D經典法則:
Do:做,做出決定與回應。
Delegate:分出去,如果有人能做,就轉寄出去
Defer:延遲,留著以後再行動或日後參考。記得仍要回信告訴對方:我會再告訴你結果。
Delete:如果前面幾項原則都不適用,請果斷刪除。
這封信再多留一天,你能回得更好嗎?假如不會,麻煩立刻處理掉。
現在你大概發現了,一封Email處理得好,一整天的工作效率自然會高。
3月號/ 2021第88期
日本國民詩人谷川俊太郎的散文集《一個人生活》,是一本極其個人的生活感悟,收錄的都是他獨自生活的軌跡:一個人的食衣住行、一個人書寫、一個人漫無目的、一個人遇見自己。從一個人從容悠閒地與自己呢喃對話,到優雅睿智地應對生死哲學。
其中有一篇文章叫「為一個人生活辯護」。題為辯護,其實裡頭根本毫無辯解的意思,他信手捻來幾個年齡層不同、獨自生活也過得很好的例子,然後作出諸如此類直白地與外界「斷交」的宣言:「⋯⋯處在這個時代,就算有血緣關係或是兩人立下結婚的誓言,我們還是有必要把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視為他者。」
「一旦體驗到一個人生活的逍遙自在,或許就會變得把和他人共同生活視為洪水猛獸。」
實際上,寫作「為一個人生活辯護時」,谷川已將近七十歲。結束了第三段婚姻後,他開始獨居,期間經歷父親去世、孫子出生。因此這種斷言不是來自一個年輕身體加上阿宅式孤傲產生的標新立異,而是一個接近古稀之年的老詩人,經歷大部分人生後對自己更加認識的快意抉擇。
以獨居老人自詡的他,其實隔壁就住著兒子一家人。谷川意識上認定自己獨自一人的生活,並不是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而是更自由地與周遭、親友和世界打交道。假如你也對一人世界著迷,不妨讀讀這本書,領會這位獨行先驅生活中的逍遙寫意。
2月號/ 2021第87期
好友Jimmy和我坐在房間裡,等待他喚回記憶。在川普支持者衝入美國國會的同一天,Jimmy在和我相約喝咖啡的路上究竟怎麼摔倒到失憶,可能永遠都是個謎。每隔幾分鐘,他會重複問幾個問題,他在哪裡跌倒的?今天是幾月幾號?他已經到新公司報到了嗎?然後低頭看看Apple Watch,試著解開想不起來的密碼。除此之外,最近正在認真減肥的他也愉快地忘了自己的體重,還有忘記前一晚我們聽到的冷笑話(黑白的馬是什麼馬?二維碼),為了測試他的記憶恢復狀況,我用這個笑話讓他重新笑了四次。Jimmy像是陷入一段循環的時間裡,找不到記憶的出口,又好像錯過了某個關鍵時間節點,事情的先後順序因此被撥亂。這是頭部受到衝擊後的症狀,腦神經細胞間相互傳遞訊息的電流受到干擾,造成輕微失憶,感覺可能就像做了一場夢。
看著他迷茫的臉,我不禁想到Jimmy是不是也算進入了尼采描述的「永恆的現在」之中?遺忘讓他專注在當下,擺脫生而為人、不停在計畫和記憶中徘徊的痛苦。這樣說來,現在的他是幸福的,我安慰他乾脆先停止回想,放輕鬆停留在現在。不過,等一下,「過去已不在眼前,未來尚未到來」奧古斯丁在《懺悔錄》裡已經宣告,而現在如果不變成過去,也將不再是時間。這麼一來,到底該鼓勵Jimmy停留在哪個時間點,又或著妄想可以停留的概念根本不存在?我也陷入混亂,面對喃喃自語的失憶好友,和對時間突如其來的感知,這絕對是一個超現實的下午。我們的對話進入了一次又一次的時間循環,過去即將要發生的、現在還有待完成的⋯我突然察覺,假如我們是用英文對話,也許時態就能替代我話中用來說明原委的許多時間節點!
時態的運用的確是語言表達中需要將感知時間內化的過程。中文裡沒有時態,因此碰到自己母語裡不存在的用法,往往是學習語言中最困難但也最令人興奮的部分。能夠理解時態,去享受運用時態帶來的精確定義和隱喻暗示,大概是學英文過程中最詩意的事之一了。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時態也會是面對一位時間錯亂的朋友時,最便利的解釋工具。
8月號/ 2019第69期
ENGLISH ISLAND英語島 - 8月號/ 2019第69期
7月號/ 2019第68期
ENGLISH ISLAND英語島 - 7月號/ 2019第68期
Open up